狠抓环境治理 加强生态修复 江苏筑牢长江生态保护屏障 |
发布者:admin 点击:995 |
生产岸线变为生活岸线,公园绿地替代码头船厂……从之前的“化工围江”到如今的一江清水、两岸葱绿,432.5公里长江串联起8个设区市的江苏省,是如何实现嬗变的?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付出? 敢于“刮骨疗毒”,更敢于“壮士断腕”,这就是江苏的勇气。近年来,江苏清醒认识到“长江病了,且病得不轻”,始终坚持问题导向,狠抓长江环境治理,对突出环境问题下猛药,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,围绕修复长江生态岸线,沿江各地重拳出击,取得显著成效。 破而后立,重塑长江“高颜值” 南通是一座缘水而生的城市,狼山、军山、剑山、黄泥山、马鞍山临江而立,五山及滨江地区占地面积近17平方公里,拥有沿江岸线14公里。浩浩荡荡的江水从这里向东奔流而去,绿意盎然的沿江风光美不胜收。 2020年11月12日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的*站就是五山滨江片区,总书记用“沧桑巨变”四个字形容这里从“脏乱差”变成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。 曾经的南通因港而兴,亦为港所困。长江边大大小小的码头,为南通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大的支撑,但沿江岸线上星罗棋布的危化品码头、散货码头、集装箱码头等,使沿江“黄金岸线”成为不折不扣的“生态伤疤”,附近居民苦不堪言。 临港产业不搬,南通就难以发展。不生态,就淘汰。痛定思痛,南通在2017年全面实施港口码头、沿江企业搬迁和环境综合整治。在港口码头方面,由于股权结构复杂,南通市领导亲自带队上门服务。通过多轮艰苦谈判,*终理顺了港口的股权关系,做通了职工思想工作,初步实现了搬优搬活、搬大搬强。 2018年11月30日,南通港口集团全面停止硫磺进港作业,并按照“只出不进、出清一块即清理一块”的原则,于2019年4月15日前完成了所有硫磺堆场的清理工作。与此同时,集团全力推进狼山港务分公司和江海港务分公司搬迁工作,原有2626米生产岸线及1980亩陆域土地腾出后,重新调整为生活型、生态型岸线。 作为南通长江沿线上地标建筑的姚港油库码头,也在2019年正式迎来了“谢幕”。这个始建于1959年的江苏省内中心油库,经过多年发展,占用长江岸线184米,年吞吐量达240万吨,配送业务覆盖了南通70%以上的成品油市场供应,并辐射周边城市。 “实行长江大保护是中央政策,必须不折不扣执行到位,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。”任港街道姚港社区工作人员单东辉说,通过建立联动协调机制,形成攻坚合力,推动了码头搬迁。 如今,昔日繁忙的姚港油库码头已经变了模样,闲置地块经过平整,铺上了绿色草皮,斑驳的油库已变成绿意盎然的“绿库”。 破而后立,在港口迎来脱胎换骨大“整容”的同时,五山也在积极探索绿色环保的高质量发展新路。“这是南通市城建历史上生态修复和保护投资力度*大、措施*有力的工程之一。”时任城建集团副总经理、南通五山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林,这样评价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作。 只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才能让滨江片区的经济发展拥有生生不息的内在发展动力。 如今,通过生态修复,狼山森林公园新增森林面积约6平方公里,森林覆盖率达80%以上,城市绿肺功能进一步增强。五山地区基本形成了具有鲜明四季变化特色,林地、自然保留地、湿地、水体层次互生的生态体系。 破立并举,洗尽尘垢焕新生 在江苏沿江八市中,长江常州段岸线*短,仅有25.8公里,但却是化工企业分布*为密集、“化工围江”特征*为突出的区域之一。如何破解“化工围江”难题,让黄金水道再现“一江清水、两岸葱绿”?常州通过多年实践给出了*好答案。 问题在水里,根子还在岸上。常州新北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、刮骨疗毒的勇气,为环境“减负”,为生态“增容”。 2016年以来,常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长江大保护。期间,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来常州调研,要求常州通过3年—5年努力,有效解决“化工围江”问题,打造水清岸绿、可感可亲的*美岸线。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先行,形成了以“长江大保护”战略总规统领、六个专规支撑的“1+6”规划体系,并同步编制了三年行动计划和各年度工作要点,统筹推进长江大保护。 常州新北区还专门成立了长江大保护指挥部,通过系统推进“停、拆、绿、提、转”五大行动,确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。 占地200多亩的常州清红化工有限公司,因债务问题一度成为全国多家法院的执行对象;在腾退拆除过程中,又因为危废转移问题被“钉”在了江边。不拆,沿江300米绿色示范带就建不起来。顶着大太阳,相关部门负责人直接“抓住”企业负责人召开现场协调会。对资产债务,要求企业请第三方进行评估,确保外地法院办事“有据可依”;对拆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一个一个找方案解决。2020年7月底,这家企业终于被如期拆除,保障了连片复绿工程及时落地。 如今,披上层层绿装的江边,吸引了不少常州市民前来“打卡”。“以前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味道,污水横流、码头脏乱。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大家休闲健身的好去处。”谈到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,常州市民曹先生感慨道。 37岁的朱海兵是常州新北区春江街道东海社区居民,他从小跟着父亲在长江打鱼。“十年禁渔”政策,让许多像朱海兵这样的渔民告别了赖以生存的水域。“长江是母亲河,退捕让长江休养生息,为了子孙后代,我全力支持。”朱海兵虽有不舍,但语气干脆。 从企业腾退到生态修复、连片复绿,常州沿江生态环境实现了绿色“蝶变”。一个个临江亲江生态休闲节点串联起来,为市民提供了“处处皆景”的绿色生态空间。 整修并举,黄金航道实现水清岸绿 71岁的扬州市民周丽如今每晚都要到家门口的运河三湾风景区,与街坊邻居们一起打太极,“以前只能在马路边找块空地练练,现在家门口建了这么好的公园,真是太好了。”周丽说。 因水而兴的扬州,正是得益于长江、大运河两大“母亲河”的哺育与滋养。2020年11月1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广陵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指出:“扬州是个好地方,依水而建、缘水而兴、因水而美,是重要历史文化名城。” 昔日的三湾曾经是扬州“脏乱差”的典型,这里曾是扬州南部工业区,区域内聚集农药、热电、皮革、水泥等80多家企业,各种化工原料和废弃的物料堆就在岸边,一些违规的小作坊还曾偷排废水。水中渔网渔具遍布,水面漂浮着大量垃圾,岸上则杂草丛生,三湾片区运河水质和空气质量不断恶化,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,毫无景观可言。 近几年,扬州对三湾片区进行生态修复、环境整治,利用三湾原有运河湿地资源,启动建设3800亩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,搬迁企业、拆除码头、清理违建,实施水系疏浚、驳岸改造、湿地修复,生态环境极大改善。 从污染严重的一汪死水到扬州人钟情的生态文化公园,如今的运河三湾风景区,保留了原有的湿地、滩涂、河流等生态资源,公园出水水质监测可达到Ⅲ类水标准,原本无人问津的荒地转变为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,4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,2017年开放以来,每年来此健身休闲游览的人达到数十万。 绿色运河,需要绿色产业。近几年,扬州市关闭退出京杭大运河沿岸1公里内化工企业11家,全市产业布局进一步调优调轻,化工产业布局“小散乱”现象得到明显改善。 “十三五”期间,扬州对前期生态环保督察中发现的各项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。同时,大力推动高宝邵伯湖“三退三还”(退耕、退渔、退养,还林、还湖、还湿地),扩大湖泊湿地空间。监测数据显示,2016年以来,扬州区域内水域面积增加了5.53万亩,年均增长率为2.26%,尤其是湖泊湿地空间面积明显增多。 |
上一页:一图读懂《行动纲要》 下一页:我省召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季度工作推进会 |